
荔枝病是一种因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后引发的低血糖症,也被称为“低血糖急性脑炎综合症”。患者通常在空腹时大量食用荔枝后,会出现头晕、心慌、出汗、乏力、面色苍白等症状,严重者甚至会出现抽搐、昏迷、血压下降等危及生命的情况。荔枝病多发于儿童,尤其是4—11岁的男童,但成人也可能因过量食用荔枝而患病。
荔枝病是如何发生的?
荔枝病的发生与荔枝中的成分以及人体的代谢机制密切相关。荔枝中含有大量的果糖,果糖进入人体后需要经过肝脏转化为葡萄糖才能被利用。然而,当人体在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时,肝脏的转化酶供不应求,导致果糖无法及时转化为葡萄糖,从而引发低血糖。
此外,荔枝中还含有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这两种特殊成分。次甘氨酸A会抑制脂肪酸的β-氧化过程,导致体内能量供应不足;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则会影响血糖的正常调节,抑制肝脏内葡萄糖的产生。这两种成分在体内积累到一定程度时,会进一步加剧低血糖症状,甚至引发荔枝病。
荔枝病的症状有哪些?
荔枝病的症状可轻可重,通常在食用荔枝后数小时内出现。轻度症状包括头晕、乏力、出虚汗、心慌、口渴、饥饿等;重度症状则可能包括抽搐、虚脱、休克、昏迷乃至死亡。患者还可能出现腹痛、腹泻、体温偏低或发热等症状。如果不及时救治,荔枝病可在数小时之内危及生命。
如何预防荔枝病?
适量食用:每天吃荔枝的量应控制在300克以内,分次食用为好。对于儿童,食用量应更少,一般不超过5颗。
避免空腹食用:空腹时血糖水平较低,此时食用荔枝更容易引发低血糖反应。建议在餐后1小时左右食用荔枝,并搭配面包、米饭等碳水化合物。
选择成熟荔枝:未成熟的荔枝中次甘氨酸A和α-亚甲环丙基甘氨酸的含量较高,食用风险更大。因此,应选择果皮全红、完全成熟的荔枝食用。
注意个人体质:儿童、老人和体质较弱的人群肝脏代谢功能相对较弱,对荔枝中特殊成分的耐受性较差。这些人群在食用荔枝时应更加谨慎。
及时补充能量:在食用荔枝的过程中,可以适当饮用糖水或运动饮料,以补充体内能量,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荔枝病的治疗
如果怀疑自己或他人患上了荔枝病,应立即停止食用荔枝,并尽快就医。对于仅有轻度症状的患者,可以立即平卧并服用葡萄糖水或白糖水以补充必需的葡萄糖。对于重度症状的患者,医生可能会通过静脉推注或静脉点滴高浓度的葡萄糖来迅速缓解症状,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