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7月,福建福州一名19岁男生在篮球后猛灌冰饮料,5分钟内突发胸痛,送医后确诊急性心肌梗死不幸离世。这一事件登上热搜,引发公众对“喝冰饮猝死”的恐慌。然而,医学专家指出,喝冰饮本身不会直接致死,但在特定条件下可能成为诱发致命事件的“最后一根稻草”。
一、冰饮如何触发心脏危机?
人体在高温或剧烈运动后,血管处于扩张状态,心脏负荷显著增加。此时若突然摄入0℃-4℃的冰饮,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
血管痉挛:咽喉和胃部血管遇冷骤然收缩,导致冠状动脉痉挛,心肌供血被“掐断”;
血压飙升:血管阻力增加,血压急剧升高,心脏需加倍工作以维持供血;
血液黏稠:出汗导致血容量减少,冰饮刺激进一步加剧血液浓缩,易形成血栓;
神经紊乱:迷走神经异常兴奋可能诱发心律失常,对潜在心血管问题者尤为致命。
案例印证:
2021年湖南株洲,24岁男子篮球后喝冰水猝死;
2019年浙江绍兴,28岁男子卸货后猛灌冰水,5分钟内胸痛送医,确诊心梗;
2022年舟山,张先生运动后饮冷饮,诱发基础病变导致心脏骤停。
二、谁在“高危名单”上?
尽管健康人群偶尔饮用冰饮风险较低,但以下人群需格外警惕:
心血管疾病患者:冠心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差,冷刺激易引发痉挛;
剧烈运动后人群:运动后30分钟内为“黑色窗口期”,此时心率仍超120次/分钟,身体处于应激状态;
空腹或脱水者:胃部无食物缓冲,冰饮直接刺激胃黏膜,加剧肠道痉挛;
免疫力低下者:如感冒发烧期间,血管异常扩张,冷刺激可能引发休克。
数据警示:
夏季心梗发病率较冬季低,但运动后冷刺激导致的心血管事件占比显著上升;
实验显示,运动后饮用500ml冰饮,食管温度10秒内下降8℃,心脏需额外工作15-20分钟恢复平衡。
三、科学降温:避开三大雷区
雷区1:暴汗后“吨吨吨”喝水
错误做法:短时间内大量饮水,血容量骤增加重心脏负担;
正确方式:少量多次,每次100-200ml,间隔15分钟,优先选择常温淡盐水或电解质饮料。
雷区2:回家后“速冻”降温
错误做法:猛吹空调、冲冷水澡,导致外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正确方式:擦干汗液,休息10-15分钟后用温水洗澡;空调温度逐步调低至26℃-27℃,与室外温差不超过5℃。
雷区3:贪凉“三件套”连击
错误组合:冰饮+空调+凉水澡,多重冷刺激叠加,诱发血管痉挛风险倍增;
正确策略:选择单一降温方式,如仅用温水擦拭身体或饮用常温饮品。
四、健康贴士:清凉与安全兼得
饮用温度:冰饮入口前含化片刻,或选择10℃-15℃的“凉白开”;
饮用时机:餐后1-2小时少量饮用,避免空腹或刚进食后刺激胃黏膜;
替代方案:自制电解质水(柠檬汁+蜂蜜+盐+温水)、鲜榨果汁稀释后加微量冰块;
高危人群:心血管疾病患者运动前需进行心肺功能评估,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