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人体摄入过量铅引发中毒时,及时、科学的治疗至关重要。
一、立即脱离污染源:阻断铅暴露的第一道防线
铅中毒的首要治疗原则是彻底切断铅的接触途径。无论是职业暴露(如铅矿开采、蓄电池制造),还是生活环境中的铅污染(如含铅涂料、含铅水管),患者需立即脱离污染环境,更换清洁的居住或工作场所。对于皮肤接触铅者,需用肥皂水彻底清洗;若眼睛接触,需用大量清水冲洗15分钟以上;误服含铅物质者,切勿盲目催吐,应立即就医,由专业医生评估是否需要洗胃或导泻。
案例警示:某儿童因长期啃咬含铅油漆的玩具,出现腹痛、贫血等症状,经检测血铅超标3倍。治疗第一步是丢弃所有含铅玩具,并彻底清洁家庭环境,避免二次暴露。
二、驱铅治疗:药物螯合铅离子的核心手段
铅中毒的特效治疗是使用金属螯合剂,这类药物能与铅结合形成稳定复合物,通过尿液或粪便排出体外。常用药物包括:
依地酸钙钠(EDTA):静脉注射首选药物,可快速降低血铅水平,缓解腹痛、贫血等症状。但需注意,长期使用可能影响锌、铜等矿物质代谢。
二巯丁二钠(DMSA):口服或静脉注射均可,对儿童铅中毒效果显著,副作用相对较小。
青霉胺:口服方便,但驱铅效率较低,适用于轻中度中毒或长期维持治疗。
治疗原则:
个体化用药:根据血铅水平、年龄、症状严重程度调整剂量和疗程。
监测与调整:治疗期间需定期检测血铅、尿铅及肝肾功能,避免药物过量导致肝肾损伤。
联合治疗:对于重度中毒或合并脑病者,可联合使用糖皮质激素(如地塞米松)减轻炎症反应。
数据支持:一项临床研究显示,依地酸钙钠治疗可使儿童血铅水平在2周内下降50%-70%,但需注意,部分患者停药后可能出现“反弹”现象,需巩固治疗。
三、对症治疗:缓解痛苦,提升生活质量
铅中毒常伴随多系统损害,需针对性处理:
腹痛:使用阿托品解痉止痛,避免使用吗啡等可能加重中毒的药物。
贫血:补充铁剂、维生素B12和叶酸,严重贫血者需输血。
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者可对症治疗;急性铅脑病需使用脱水剂(如甘露醇)降低颅内压,并给予营养神经药物。
肝肾功能保护:适量输液、补充维生素C,避免使用肾毒性药物。
案例分享:某工人因长期接触铅尘出现顽固性腹痛,经阿托品注射联合依地酸钙钠治疗,3天后疼痛缓解,血铅水平下降40%。
四、营养支持:增强机体排铅能力
铅中毒治疗中,营养干预不可忽视。以下饮食策略可辅助排铅:
高钙、高铁食物:牛奶、豆腐、瘦肉等可减少铅在肠道的吸收,促进铅从骨骼中排出。
富含维生素C的果蔬:柑橘、草莓、西兰花等抗氧化物质可保护细胞免受铅损伤。
膳食纤维:燕麦、苹果等可结合肠道铅,减少吸收。
避免高脂饮食:脂肪可能促进铅的吸收,需控制摄入。
研究证据:一项针对儿童的研究发现,补充钙、铁、锌后,血铅水平平均下降15%-20%,且症状改善更显著。
五、血液净化:极端情况下的救命稻草
对于极重度铅中毒(如血铅>1000μg/L)或合并多器官衰竭者,血液透析或血液灌流可快速清除体内铅。但此方法需严格掌握适应症,且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需在重症监护室进行。
六、长期随访:防止隐性伤害
铅中毒的危害可能持续数年,尤其是儿童神经系统损伤可能不可逆。因此,治疗结束后需定期复查血铅、神经发育评估等,及时发现并干预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