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炎炎夏日,一口冰镇西瓜、一支冰淇淋下肚,瞬间清凉感席卷全身。但若贪凉过猛,可能遭遇一种“脑壳被冻住”的刺痛——这便是俗称的“脑结冰”。尽管名字听起来惊悚,但它并非大脑真的结冰,而是一种由冷刺激引发的短暂性头痛,医学上称为“冷刺激性头痛”或“蝶腭神经节神经痛”。
脑结冰是如何发生的?
当冰冷食物(如冰淇淋、冰饮料)突然进入温热的口腔时,口腔黏膜会因温差剧烈收缩,刺激面部肌肉和血管。这种刺激通过神经传导至大脑,引发脑部动脉(如颞动脉)的痉挛性收缩,导致局部血流减少、神经受压,最终触发痛觉信号。整个过程仅需几秒到几十秒,疼痛便如潮水般涌来,通常集中在额头中部或双侧太阳穴附近,程度从轻微胀痛到剧烈刺痛不等,少数人可能伴随恶心、呕吐甚至短暂意识模糊。
哪些人更容易中招?
偏头痛患者:冷刺激可能激活大脑中与偏头痛相同的痛觉通路,使这类人群患病风险增加3倍以上。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血管弹性下降,自我调节能力减弱,冷刺激更易引发血管剧烈收缩。
儿童与青少年:口腔黏膜敏感,且进食速度往往较快,易因“狼吞虎咽”触发头痛。
运动后或出汗时:此时体表血管扩张,突然摄入冷饮会导致血管“急刹车”,加剧头痛风险。
如何快速缓解脑结冰?
若不幸中招,可尝试以下方法:
停止进食:立即停下手中的冷饮,避免进一步刺激。
温暖口腔:喝温水或含住温水,帮助口腔黏膜恢复常温。
按压穴位:用拇指轻揉太阳穴或印堂穴(两眉中间),促进血液循环。
热敷头部:用热毛巾敷额头,缓解血管痉挛。
呼吸调节:用手捂住口鼻,通过快速呼吸将温暖气流送入上颚,加速温度回升。
案例:2024年浙江杭州的王先生在烈日下行走后,猛吃一大口冰淇淋,随即感到前额如“被抽紧般疼痛”,3分钟后症状自行缓解。这一经历正是典型的“脑结冰”发作。
预防脑结冰的四大法则
慢食细咽:冰淇淋含在口中融化后再吞咽,避免直接刺激口腔。
控制食量:单次摄入冷饮不超过150毫升,雪糕不超过1支。
择时进食:避开饭前饭后1小时,选择午后体温较高时食用。
头部保暖:空调房内避免冷风直吹头部,运动后用温水冲洗而非冷水澡。
冷知识:冰淇淋也能治病?
尽管“脑结冰”来势汹汹,但冷刺激在医学中亦有妙用。例如,急性扁桃体炎患者术后少量食用冰淇淋,可通过收缩血管减少出血;偏头痛发作时,用冰袋冷敷颈部可能缓解症状。关键在于“适度”与“科学”。



